服务投诉与监督热线:40001-95522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 省市医保定点医院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泰康同济(武汉)医院 > 健康科普



孩子弱视别拖延,抓紧“黄金治疗期”是关键!

来源: 时间:2024年10月25日 作者: 浏览量:

近视、散光等视力常见问题越来越普遍,家长们对此的认识也比较充分。然而,带孩子去医院竟查出了弱视,家长们也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好好的怎么就成弱视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弱视到底是什么,该怎么治疗吧~

什么是弱视?

弱视(amblyopia)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而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眼病。

弱视是一种可治疗的视力缺损性常见眼病,弱视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弱视的孩子在生活中一般表现为看物较近、喜欢眯眼、偏头视物、斜视、眼球震颤等;严重弱视的孩子会有“熟视无睹”的情况,即不注视目标、不随外物运动而转动眼球。

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需尽早带孩子进行眼科专业检查。弱视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影响较大,近年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弱视诊断时可参考标准为: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8。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中重度弱视常伴有斜视和眼球震颤。

出现弱视的原因

屈光参差(双眼视力屈光状态差异较大)斜视是单眼弱视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内斜视患者约50%在初诊时即患弱视。其次早产、发育迟缓、弱视家族史等也是导致弱视的危险因素。还有可能相关的因素为妊娠期烟草暴露、药物或酒精摄入等。

弱视的类型

1、斜视性弱视

多发生在单眼性斜视患者。由于眼位偏斜后引起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接受的不同物像受到抑制,导致斜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多发生于双眼屈光参差较大者,由于两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一般在250度以上,致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融合困难,屈光度较大眼存在形觉剥夺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发生于未戴过屈光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多为双眼,因外界物像不能准确聚焦在眼睛的黄斑区中心凹,视觉细胞不能受到充分的刺激而引起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屈光间质混浊、上脸下垂等导致光线不能正常进入眼球的形觉剥夺性因素造成的弱视,可为单眼或双眼,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较双眼弱视后果更为严重

弱视该如何治疗呢?

一旦确诊为弱视,应立即治疗,否则年龄超过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弱视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弱视的疗效与治疗时机显著相关,发病越早、治疗越晚、疗效越差。治疗弱视的基本策略为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矫正屈光不正等。

1

消除病因

早期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等,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

2

屈光矫正

精确配镜以矫正在视觉上有意义的屈光不正,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儿童的视力。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单独矫正屈光不正后,视力也获得了实质性提高。对单眼弱视,在消除病因和精确配镜的基础上促进弱视眼的使用才更有效。

3

遮盖治疗

常规遮盖治疗即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该方法已有200余年历史,迄今仍为最有效的治疗单眼弱视的方法。用遮盖法治疗时,须密切观察被遮盖眼视力的变化,避免被遮盖眼发生遮盖性弱视。

复诊时间根据患儿年龄确定,年龄越小,复诊间隔时间越短。1岁儿童建议复查间隔为1周时间,2岁儿童复查间隔为2周时间,4岁儿童复查间隔为1个月时间。因为弱视治疗易反复,双眼视力平衡后,要逐步减少遮盖时间,慢慢停止遮盖治疗,循序渐进,维持治疗半年以上,以使疗效巩固。

4

光学药物疗法(压抑疗法)

研究发现,中低度屈光参差的患者,一眼视远,另一眼视近,未形成弱视。基于这一发现,人为原因造成一眼视远,一眼视近,是压抑疗法治疗弱视的基础。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接近,适应症基本相同,多适用于中、低度单眼弱视及对遮盖治疗依从性不好的儿童。

5

其他治疗

后像疗法、红色滤光片法、海丁格刷方法治疗等。

6

综合疗法

对于中心注视性弱视,采取常规遮盖疗法或压抑疗法,联合视刺激疗法辅助精细训练;对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先采取后像、红色滤光片或海丁格刷刺激转变注视性质,待转为中心注视后,再按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也可以直接常规遮盖。

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年龄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如果诊断为弱视一定要尽早治疗,错过12岁视力发育敏感期再治疗就很困难,甚至可能无效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眼科 供稿

品宣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