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餐后低血压”是指进餐后2小时内患者收缩压降低达到或超过20mmHg。对于餐前收缩压绝对值超过100mmHg的个体,进餐后若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认为是餐后低血压。甚至有研究认为,尽管血压餐后降幅未达到上述标准,但于进餐后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时,亦可诊断餐后低血压。目前临床多采纳餐后收缩压降低幅度≥20mmHg为诊断标准。
“餐后低血压”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并不少见,有研究对老年看护机构调查,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36%。而在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交感神经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及终末期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餐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更高,可达30-70%。三餐中以早餐后低血压发生率最高,常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嗜睡、晕厥、跌倒。也有研究显示餐后低血压造成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有关。
老年人血压具有压差大、波动大,容易发生低血压、容易出现靶器官受损等特点,既要防止高血压,也要避免低血压,蒋主任指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摸清老年人血压昼夜规律,可以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每天测量4-6次血压,连续观察几天,就可以初步了解血压规律,更精确的办法是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其次调整好给药时间,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物,可将降压药物调整至血压开始上升时间,如中午或下午,注意防治夜间高血压,如服用两种药物,可保留一种药物在晚间服用;再次注意药物作用时间,既要保证控制夜间高血压,又要尽量避免药物作用延续到早餐后,如何长效与中效降压药物搭配使用;同时还要注意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疾病,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糖尿病、痛风、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使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个体精准化治疗。
经过住院几天的观察和调整用药,肖爷爷的血压也逐渐控制平稳,高高兴兴出院了,表示将定期来院复诊,更好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