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投诉与监督热线:40001-95522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 省市医保定点医院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泰康同济(武汉)医院 > 健康科普



大讲堂 | 血压遭遇“过山车”怎么办

来源: 时间:2020年07月08日 作者:系统管理员(勿修改) 浏览量:

86岁的肖爷爷患高血压30多年,十几年前还因为冠心病放过支架,一直规律服用药物,对血压更是不敢马虎,坚持服用两种降压药物,每天测量血压4次,用小本子记录得清清楚楚,“久病成良医”,自觉对血压的调控还是“很有经验”的。

可最近,肖爷爷血压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先是多次测量血压低,最低的一次血压甚至降到了90/50mmHg,自觉头昏、走路不稳,肖爷爷果断地停用了长期服用的施慧达,头昏确实好多了,走路也稳多了,可是好景不长,没高兴几天,再次袭来的头晕比上次还厉害,测量血压也不是低了,而是高了,血压计读数是196/70mmHg,观察了一会,再次测量更高了,210/78mmHg,头部出现胀痛,家人赶紧把肖爷爷送到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

心血管内科蒋桔泉主任接诊了肖爷爷,详细询问了病史,包括血压情况和用药情况。肖爷爷虽然是高龄老人,但是思路清晰,对答流利,拿出了自己的“小本本”,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日期、测量时间、血压、心率,什么时间吃了什么降压药,清清楚楚。

有了这个“小本本”,蒋主任很快就找到了肖爷爷血压“过山车”的原因——正常人24小时血压的波动规律,早晨起床后明显升高,9、10点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下午的时候再次升高,之后缓慢下降至凌晨出现最低值,呈现“两峰一谷”的特征,类似“杓型”曲线。而肖爷爷血压规律发生了变化,出现“反杓型”现象,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甚至出现了“餐后低血压”。而肖爷爷的用药还是按照一般规律,早晨服用两种降压药,当药物的降压高峰遇上“餐后低血压”,于是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只有90/50mmHg,自觉头昏、走路不稳。当他停用一种降压药物后,留下的降压药物作用时间只有7~9小时,根本管不到晚上的高血压,于是他在晚上又出现了头晕,测量血压210/78mmHg。

所谓“餐后低血压”是指进餐后2小时内患者收缩压降低达到或超过20mmHg。对于餐前收缩压绝对值超过100mmHg的个体,进餐后若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认为是餐后低血压。甚至有研究认为,尽管血压餐后降幅未达到上述标准,但于进餐后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时,亦可诊断餐后低血压。目前临床多采纳餐后收缩压降低幅度≥20mmHg为诊断标准。

“餐后低血压”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并不少见,有研究对老年看护机构调查,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36%。而在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交感神经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及终末期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餐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更高,可达30-70%。三餐中以早餐后低血压发生率最高,常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嗜睡、晕厥、跌倒。也有研究显示餐后低血压造成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有关。

老年人血压具有压差大、波动大,容易发生低血压、容易出现靶器官受损等特点,既要防止高血压,也要避免低血压,蒋主任指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摸清老年人血压昼夜规律,可以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每天测量4-6次血压,连续观察几天,就可以初步了解血压规律,更精确的办法是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其次调整好给药时间,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物,可将降压药物调整至血压开始上升时间,如中午或下午,注意防治夜间高血压,如服用两种药物,可保留一种药物在晚间服用;再次注意药物作用时间,既要保证控制夜间高血压,又要尽量避免药物作用延续到早餐后,如何长效与中效降压药物搭配使用;同时还要注意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疾病,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糖尿病、痛风、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使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个体精准化治疗。

经过住院几天的观察和调整用药,肖爷爷的血压也逐渐控制平稳,高高兴兴出院了,表示将定期来院复诊,更好地配合治疗。

心血管内科周娟 供稿

社会服务部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