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日讯 近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为86岁的陈奶奶(化姓)植入一枚胶囊大小的心脏起搏器。这一先进技术让患者不再需要传统起搏器中的导线,为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86岁的陈奶奶家住武昌区,患有阵发性房颤伴慢心率多年,多次发生心脏停搏,历经3次房颤消融术失败,一直以来深受房颤症状的困扰。为进一步寻求治疗,她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心血管内科马志强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缜密评估,认为目前陈奶奶的情况,理想的治疗方式是植入起搏器,为心脏提供“动力”,有了起搏器的“保驾”作用,后续就可以考虑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治疗房颤症状,减轻老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但陈奶奶年龄大、体质弱、基础疾病多,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囊袋伤口不易愈合、易发生感染。心血管内科马志强主任医师在与她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为老人制定了个体化起搏治疗手术方案,最终决定为她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胶囊大的起搏器为86岁老人开启“心”生。 通讯员吕晴 摄
“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术需要在左前胸切开皮肤,制作囊袋,通过导线将起搏器与心脏相连,但这种方式有创且容易造成囊袋感染、出血、导线断裂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风险。”马志强主任医师介绍,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则改变了这一局面——该项技术无需皮下切口及囊袋,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通过静脉直接放入心脏,具有创伤小、植入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能尽可能地降低手术创伤及风险。
10月26日,在外院专家的指导下,心血管内科马志强主任医师和张舜主治医师为陈奶奶开展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时间不足1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陈奶奶恢复良好,经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程控和心脏检查,各项指标显示起搏器工作良好。11月1日,陈奶奶康复出院。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为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为高龄老人、感染风险高等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马志强主任医师介绍。
据悉,本次手术是该院开展的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长江日报记者张剑 通讯员吕晴 王慧文)
【编辑:余丽娜】